綠水青山帶笑顏——市五次黨代會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巡禮·生態篇
歡迎訂閱《信陽手機報》移動用戶發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開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費
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浩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放眼望去,處處是明媚的“天空藍”;蒼樹吐翠,碧水泛波,環顧四周,滿眼是怡人的“生態綠”。滿目碧綠一城藍,這般顏色如在畫中。
市第五次黨代會以來,五年間,信陽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突出保護、發展兩手抓,把保護放在前面,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努力把“生態產業鏈”轉化為“生態經濟鏈”,讓綠色GDP與優質生態和諧并行。
如今,一幅以生態為底、綠色為徑的幸福美麗畫卷正在信陽人民的手中逐漸繪就,清晰可辨。
厚植“綠色”底蘊
當清晨涼爽的空氣填滿一座山時,“秋老虎”被婉拒在門外。盤旋的山路兩旁,舶來的金雞菊隨風招手,歡迎著遠道而來的客人。
“真是清爽的好空氣!真是奇妙的雞公山!”9月22日,市民劉雨欣開車帶著外地的朋友前往雞公山旅游,眼前這個泉水淙淙流淌、鮮花飄香的旅游景區,引起友人驚嘆。
誠然,即便到了金秋,申城大地,蔥綠翠綠茶綠,依然“擠”得密密麻麻,仿佛一場綠的“盛宴”。這樣綠的“盛宴”,得益于信陽得天獨厚的生態,更得益于鐵桶般的保護。
從自然“綠”來說,“山繞綠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飛虹”是信陽城市的寫照,500多種野生動物和2000多種植物,居全省之冠,森林覆蓋率42.28%,高于全國、全省近20個百分點,這是信陽的綠色數據。在這里,人和自然被溫柔對待。
從呼吸“美”來看,“藍天保衛戰”打響,多年空氣質量7項指標居全省首位,從產業結構調整到清潔能源替代,從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到區域聯防聯控,天越來越藍,一份“綠色答卷”徐徐鋪展開來。
從河水“清”來看,通過黑臭水體治理,河道采砂管控等系列措施,2020年,我市劣V類水質斷面動態清零,“綠水”版圖,持續拓展。
即使滿眼皆綠,仍要保持警惕。
堅持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以淮河一干九支、六大湖庫為重點,以“三個100%”為目標,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必須打好“凈土保衛戰”,近年來,我們對污染防治動真格。
2016年至2020年共完成新造林178.2萬畝,退化林修復8.4萬畝,完成森林撫育300.3萬畝,“國土綠化”行動真正做到提質增效。
不僅堅持重拳出擊、鐵腕治理,更在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功夫,通過建立統一經營管理模式、規范采砂規劃許可、全程智能化監管、建立視頻監控平臺,積極修復河道生態。自2018年5月全市河砂綜合整治以來,逐步形成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道生態環境。
綠色“底蘊”需要持續厚植,這樣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美麗畫卷才能徐徐鋪展。
2016年,我市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城市”榮譽稱號;2019年,我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新縣創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新縣和光山縣創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從“大地披綠”到“身邊增綠”“心中播綠”,大別山革命老區的人民群眾始終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著身邊的這抹“綠”,“綠”已成為信陽的重要標志。
巧做“山水”文章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那一片片醉人的“綠”穿過城市,越過田野,爬上山坡,成為信陽人的“金山銀山”。
浉河區車云山村是信陽毛尖的主產地之一,小小的一片嫩葉,成為當地富民興農的“金葉子”。
“茶葉就是寶?!辈柁r席本剛感受頗深,依托綠色稟賦,車云山村發展茶園5000多畝,157戶村民戶戶有茶山,每年每戶因茶收入10萬元至50萬元不等。
自一隅看全局,對于老區人民來說,綠色稟賦是“天賜”,巧做“山水”文章,成就了信陽毛尖的金字招牌。據了解,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茶園面積達到215.3萬畝,茶葉總產量7.5萬噸,總產值130億元。2021年,信陽毛尖品牌價值達到71.08億元,連續12年位居全國前三。今年上半年,全市春茶總產量4.06萬噸,產值近118億元。
依托綠色,發展特色,山水之間自有產業。除了茶產業,目前,我市弱筋小麥發展到209.76萬畝、油茶發展到98.29萬畝、再生稻發展到32.05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到101.7萬畝,浉河、淮濱、固始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認定為首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綠色農業正成為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底色之一。
綠色的“山水”文章,不僅在農業,更在工業。不久前,我國宣布,將加大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信陽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蘊藏著強大的碳匯潛力,在推動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中,信陽有基礎、有優勢、更有機遇。
事實上,面對碳達峰、碳中和變局,市委書記王東偉多次強調,要抓住碳達峰、碳中和變革變局中的經濟版圖重構機遇,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不久前,市長蔡松濤主持召開信陽市優化能源結構座談會,指出要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
努力把“生態產業鏈”轉化為“生態經濟鏈”,我市在悄然布局,提出了“踐行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并正在起草信陽市“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和碳達峰中和規劃。不久前,我市與明陽集團全面簽署合作協議,大力推進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發展。
讓綠色GDP與優質生態和諧并行,信陽有這樣的條件!
釋放生態“紅利”
今年“五一”假期,我市旅游市場人氣爆棚。全市共接待游客538.0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8.96億元。雞公山景區、南灣湖景區、西河景區等生態景區人頭攢動,達到容量極限。
不知從何時起,“走,出去逛逛”成為信陽人民最隨意的生活方式,藍天白云、高山流水、潺潺溪流……自然美景釋放“生態紅利”,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生活的愜意。
誠然,1.89萬平方公里的豫南大地上,山區和丘陵占比達3/4,境內大小河流數不勝數,各類水庫900多座,一座座山、一灣灣水,以及掩映于山水之間的鄉村,風景如畫。
旅游業是典型的綠色生態產業,而全域旅游更是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游,是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能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旅游發展優勢,創造更多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
近年來,我市發揮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古色村落等資源優勢,圍繞建設大別山北麓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傳承區、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開展鄉(村)文(化)旅(游)共建,打造“品信陽菜、喝毛尖茶、看淮上山水、聽紅色故事、學傳統文化、住豫南民宿”精品旅游線路、知名旅游品牌,推動游客服務與群眾生活同步改善、共促互進,實現農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農品變禮品,讓鄉村成為農民就業創業的幸福家園。
城鄉面貌美起來,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全市已建成精品旅游民宿235家,2020年,全市鄉村旅游接待人次610.2萬人,鄉村旅游綜合性收入80億元,休閑農業營業收入27.6億元,農副產品銷售收入14.1億元。全市鄉村旅游從業人數達到15萬人左右,帶動5.2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除此之外,2018年,國家發改委印發《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為我市送來重大利好政策,生態紅利進一步釋放。為加快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任務,我市系統謀劃2019年至2025年淮河生態經濟帶項目2461個,并積極爭創大別山(信陽)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五年來,我們勇當污染防治攻堅的領跑者,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寬度,精準治污,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
五年來,綠色正在成為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一批“環保存疑”的工業項目被“婉拒”,為擁抱“高精尖”產業騰出空間,電子信息、新型建材、綠色食品、清潔能源等產業的集聚讓信陽成為“宜業”之城。
五年來,我市突出發展生態農業,發展茶葉加工、畜禽加工、糧油加工等產業集群,把信陽建成中原糧倉和中部地區重要的綠色食品供應基地,構成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良性格局。
五年來,我市持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獲評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市,既讓村莊美,又讓農民富,搭建起了鄉村振興牢固的“四梁八柱”,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宜居感、舒適感、幸福感。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信陽,正在將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轉化為發展優勢,給人民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水青山帶笑顏,綠色崛起之路愈發清晰!

- 上一篇:沒有了
- 下一篇:?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報曉風
信陽日報微信
掌上信陽微信
信陽日報新浪微博
信陽日報騰訊微博